丁志安:淮安方志漫谈
(二十)民国《淮安县志》
民国二十年(1931)淮安县积极着手编纂《淮安县志》,经省批准,经费由田赋代征,办公地点设在响铺街海会庵内,由魏琳(景崔)担任筹备处主任,负责各项筹备事宜。总纂一人王长庚。分纂七人秦遇赓、何述曾、丁曾藩(晏曾孙)、董应举、周伟、郝昭宸、陶钟云。总校二人毛乃庸、魏琳。分校五人秦粤生、杜维屏、宋焜、潘曾衍、刘朝宪。采访一人汪纯清。收掌一人刘士焽。缮写二人丁曾宪、韩家麟。长庚字则先,锡祺犹子,曾任民国大学教授。魏琳字景崔,清末秀才,淮安车桥人,两江师范学堂毕业,曾任县教育局长。民国二十四年(1935)书成,长庚与琳各撰一序。因循未刊,旋经倭乱。一九四六年冬余返里,曾面询魏老尚云稿仍由其保存。解放初,魏病故,稿藏淮安档案馆,仅疆域、建置、纪事、党治四卷。汪纯清抄藏有王、魏二序及纂修人员姓名。近闻淮安县委正积极筹备修纂新志,衰暮残年,尤思先睹为快也。
(二十一)清《山阳河下园亭记》一卷
清邑人李元庚撰。光绪十八年(1892)印入《小方壶斋丛书》。元庚(1803-1874)字新樵,道光中诸生,尝幕游杭州。此书乃咸丰八年(1858)仿《洛阳名园记》而作。所记明末清初至乾隆嘉庆时河下园亭六十余处,郡城之内不列也。前有丁晏、殷自芳、程钟、吴兆登等序及元庚自序。丁寿昌、杨绂来、吴兆登、徐嘉、黄为恕、杨鼎来等题辞。后有光绪十八年(1892)王锡祺跋云:“距淮郡城北五里曰河下,往昔鹾运盛时甲第蝉联,市廛阗溢。土木之工,冠裳之会,烜赫宇内。吴谷人祭酒所记‘列屋裁宇则萧曼云征,连袂掎裳,则芬菲雾合。晴炊接乎花竹之巷,雨屐喧于薑菜之桥’。”引明邱琼山诗“扬州千载繁华梦,移在西湖嘴上头。”盖实录也。
(二十二)《山阳河下园事记续编》
近代淮安李鸿年撰,油印本。鸿年字伯延,莘樵先生(元庚)孙,继承祖志,辑以续编。有自序云:“《山阳河下园亭记》编自先大父莘樵公,备志河下鼎盛之际如曲江楼、柳衣园诸名胜综数十处,各系以跋。溯其时上下二百余年至陶文毅公盐纲更章,鞠为茂草者过半。厥后咸丰庚申皖军莅河下庐舍且殆尽,更何论乎园亭。而园亭之名散见于各家著作,地以人传者多。记成则开编一览,历历在目。俾后之人想见流风余韵,诚称善矣。同治中兴复有凿池筑室,以为休息之所者。寄兴书画,逸情歌咏。行其庭如见其人。虽不若全盛时之画栋飞甍,崇林茂竹,而结构经营、一拳石、一勺水,具有可观,亦一河下之幸欤。曾几何时,而变为瓦砾场者,比比然矣。即不然杨家李家率易其主,即有不尽然者,寥寥无几。异哉无数,而变更竟如是之速也。则盛衰兴废之感,恒不能去诸胸臆间。较先大父之秉笔而书者,愈不能已,遂成续编。宣统三年岁次辛亥仲春月山阳李鸿年识于暨阳鹾馆。”
(二十三)《山阳河下园亭记再续编》
近人汪贤撰,贤字继先,号佥庵,世业医。编成未刻,浼余作序,今有传抄本。序云:“河下为吾淮一镇,地在郡城西北隅。由文渠北支,穿水关,达萧家湖。一棹可通,三城相接。蒲葭菡萏,台榭园亭。当清代之初,人文且极盛。道光中纲盐改票,鹾商失业,致逐渐沦为丘墟。镇人李莘樵先生少时犹及见其盛。及其老也,慨陵谷之变迁,伤人文之废坠,于是辑为《山阳河下园亭记》一书,文孙伯延又成‘续编’。然其间尚有缺佚,吾友汪君继先,遂有‘再续编’之辑。编成寄示,嘱为弁言。予久客江南,思归不获,读君斯作,彷佛扁舟荡漾于芙蕖之中,二三知己,把酒论文,不禁神往者久之。”
(二十四)近代《河下志》十卷
邑人王觐宸编纂。觐宸(1891-?)字光伯,研荪太史(鸿翔)长子,生于淮安河下柳巷(原籍丹徒)。幼承庭训,受业于毛元征先生(乃庸)。志成未刻,稿藏扬州书店,传抄出售。有毛乃庸序。编纂之时,尝求教于段蔗叟(朝端)。蔗叟有《喜光伯见过》诗四首,其四云:“英绝清才领袖之,一方文献苦编治。他年里乘传钞遍,记取商量义例时。”即指此志。见《椿花阁诗集》八卷。
(二十五)民国《钵池山志》一卷
如皋冒广生撰。《如皋冒氏丛书》本。广生字鹤亭,号疚斋。光绪甲午举人,癸卯举经济特科。民国九年(1920)任淮安关(今板闸镇)监督,刻《楚州丛书》。此书分山水、建置、古迹、金石、人物、方外六类,又附“志余”。前有庚申八月段朝端题七律二首,以代引。
后淮人宋文献(焜)(1889-1955)又辑补遗并自序。1938年冬寺僧范益排印于上海,并乞田鲁渔先生(毓璠)为之序。
(二十六)清《车桥见闻记》一卷
清邑人潘亮彝撰,有传抄本。亮彝(1815-1883)字元钦,号廉亭,吾淮名士四农先生(德舆)次子,所记皆车桥掌故。清末周烈士实与周人菊(伟)有辑镇志之意,见人菊著《车桥乡记》。余尝拟继二周遗志,搜集车桥资料颇多,尚未编纂,遽罹浩劫,年来衰老日增,恐难实现。唯愿吾乡后起之秀弥余此憾。
(二十七)民国《勺湖志》
近代文人毛乃庸撰,未见传本。乃庸(1875-1930)字元征,号伯时,又号诶生,别署剑客。甘泉人,流寓山阳。宣统己酉(1909)拔贡。著作甚多,见镇江柳翼谋先生(诒征)所撰《毛元徵传》。(注:此书仍存世上,盖丁先生未尝得见也)
(二十八)民国《万柳池志》
邑人丁保恒撰。保恒字子久,世居北乡席家桥。云阁先生孙,革命烈士丁澄的伯父。
(二十九)近代《曹甸镇志》
近人郝澍撰。有油印本。澍(1914-?)字少洲,世居曹甸镇。镇在泾河东端,距淮安县城五十余里,西距运河三十里。解放后划归宝应县,曹砺庵先生《信今录》曰:“曹操与孙吴构兵,航海而南,屯兵其地,后人名以曹甸。”同治《重修山阳县志》曰:“曹甸地处淮东南乡。东汇巨浸,沮洳[氵弥]望,有萑苇茭蒲之属。”
(三十)近代《广曹甸志》
郝澍撰,油印本。补《曹甸镇志》所未录。前有小引云:“志者因志而言之也。广者因镇志而推广也。广曹甸志云者,由曹甸而上溯原始,旁搜文化,兼考据详注而为之也。书旨既明,不烦文饰,谨识数语于端。一九五八年三月郝澍少洲记于曹甸乡石桥沟东。”此外尚有《曹甸诗话》、《淮甸春影录》,皆有油印本。
(三十一)近代《崔堡小志》
近人王宗筠撰。有传抄本。宗筠(1866-?)字志清,光绪丙戌诸生。世居南溪河崔家堡,其地今划归宝应县。书成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分十二类。一、建置。二、河渠。三、物产。四、学校。五、桥梁。六、庙宇。七、园囿。八、人物。九、列女。十、艺文。十一、坟墓。十二、杂记。
宗筠自序云:“或问余曰:‘省有志矣,县有志矣,乡有何者可志?况子之乡长不过一里,广不及一里。无奇伟之山川,无殊异之文献。无古迹,无特产,而子兢兢然为之志,不亦嫌于词费乎?’余曰:子言诚是,但吾有深意焉。县志云:吾淮自宋南渡后,始有李全之乱,继有李寿等之乱。无一民非兵,无一兵非贼。屋材,杂文史为炊。公私记载,悉毁于火。其后褚不华又死守淮安数年,乡民供亿浩繁,田野芜废。不死于贼,则死于兵;不死于兵,则死于岁。间有存者,亦皆转徙他方,人烟殆绝。后之人欲求以前之地方掌故,而文献无存,何由知悉,张岸斋太史(鸿烈)序言之详矣。……民国三十三年甲申五月王宗筠谨识,时年七十有九。”
按曹甸、崔堡两地今虽已划归宝应县,但二君成书之日仍属淮安,故附列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