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微——以咸阳地方史为例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教学的方式也需要进行创新和发展,而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地方史,正好顺应了这个潮流。咸阳作为秦朝故都和十二朝京畿重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合理的运用咸阳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无疑更是锦上添花。本文从地方史的定义、地方史的研究和运用现状、地方史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以咸阳地方史为例)、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地方史;咸阳地方史;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运用
华夏文化历史悠久,我们都以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而骄傲,但是,在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发生的事情时间距离较远,知识内容较多、繁杂,再加上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瞬间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我们要让学生重拾学习历史的兴趣,就要不断创新,找出合适的历史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部编写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要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1]而地方史如果能合理地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对调动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地方史与咸阳地方史
地方史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地区)的历史记录。
咸阳地方史是指对咸阳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以及语言文化等的记录。
二、地方史的研究现状和历史教学运用现状
1.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学术界将目光聚集于地方社会历史的建构,地方政府为了宣传和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凸显地方特色,穷尽力量去发掘土的历史文化传统,学术界和地方政府合力推动了地方史研究的新局面,形成了地方史研究的热潮,其主要表现为大量地方史文献的挖掘、整理和书写。[2]
2.历史教学运用现状
近年来,虽然地方教育部门对地方史有所重视,但只是局限于整理了书籍资料印发给学生,既没有让学生认真去自学,也没有让教师去带动孩子学习,所以导致发下来的地方史书籍闲置,没有起到让学生学习了解地方史的作用。其次,教师在穿插运用地方史上也不是足够的熟练,甚至部分教师不愿意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地方史,觉得这会影响课程进度,并且认为地方史对历史学习没有什么大的作用。正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教师上课的教学方法死板、不灵活,不注重探索创新,再加上地方教育部门对地方史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目前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还很不够,可以说是才处于探索所试验阶段。
三、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地方史(以咸阳地方史为例)
1.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和考试中运用?
(1)在课堂导入新课时运用
人常说,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要讲成功,新课导入就务必要做到吸引学生、形式新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地方史的运用正好符合这个特点,并且运用地方史,不仅只是讲给学生听的口头传授,还可以辅助以视频、图片资料等,样式多样,这样一来更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对整节课的学习先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正如孟思清先生所说:“只有学生对所学课程感兴趣并感到愉快,他才能使学习兴趣成为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才能达到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以至欲罢不能境界,才能学好所学的课程。”[3]
案例: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一课的导入,我们可以运用咸阳汉武帝茂陵的相关知识导入新课,那么具体的运用,可以做一小段关于汉茂陵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中介绍汉茂陵的墓主汉武帝简介、封土规模、陪葬器物(陪葬坑)的多少、陪葬墓的数量及相关人物等等。通过观看这段视频,一是让学生瞬间感觉到了西汉的历史不再遥远,汉武帝瞬间就到了我们身边,和我们有了联系,学生们也就对本节课提升了一定的兴趣;二是通过多媒体播放,避免了学生只看着课本感到枯燥无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们对西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具体情况有了更清楚、更直观的了解,避免了课本上讲到的知识无法理解。如:可以利用武帝茂陵的规模大小、陪葬丰厚等,让学生认识到大一统时期国家的富有;利用武帝茂陵的陪葬墓(霍去病墓、卫青墓)形状,让学生认识到大一统时期的具体军事情况;利用陪葬墓中的少数民族大臣墓葬,说明大一统时期的民族关系情况,等等。
(2)在课堂讲授新课中运用
一节历史课要上的精彩,笔者觉得应该有三个高潮:第一是导课时,第二是新课讲授中间,第三是课堂小结时。那么第二个高潮要创新教学方式,带动高潮的出现,除过让学生讨论探究的方式,穿插地方史讲授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由于课本知识过于理论,历史时间距离较远,学生难以理解和提起兴趣。要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以乡土历史实例和课本知识有机的结合,这样一来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地方史和生活比较贴近,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口述、图片展示、视频展示让学生感受地方历史遗迹,也可带领学生实际去参观地方历史遗迹,让学生可以直接感知和体验,效果更佳。利用这些方式,在课堂讲授新课中,学生不仅可以更轻松的理解课本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而有人认为:“历史乡土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程度决定着历史课程教学目标和效率的实现水平,历史课堂中没有乡土资源的广泛支撑,再美好的历史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学的实际教学成果。”[4]学生的心灵如一张白纸,需要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去描绘、填充。为了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活跃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重视对地方历史资源素材的开发与运用。
案例: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在讲到“贞观之治”时,就可运用咸阳市礼泉县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有关知识,如:太宗在位励精图治,创建了唐初的盛世,而他能够创建该盛世,又离不开身边的一帮文臣武将,如:魏徵、房玄龄、李勣(徐懋公)等等,这帮文臣武将不仅在生前辅助太宗,死后也陪葬在昭陵附近,这既是一种荣誉,也是君臣关系的一种体现。在上课时,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展现,用这些地方史资料,可以让学生立刻感觉到与生活很贴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浓厚了。再比如书上给到的昭陵六骏图片,也是是实实在在咸阳本地的文物,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找到一种亲切感。
再如:这一课讲到女皇武则天,武则天的陵寝也位于咸阳市乾县,即乾陵。我们可以利用乾陵出土的文物、乾陵的无字碑等实物资料,结合历史知识,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武则天,顺势总结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在这种方式的教学下,学生由于能够感觉到历史的亲近,自然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会积极发言,氛围活跃,老师最后只需加以总结评价,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记忆效果要比强硬灌输的效果好很多倍。
(3)在考试试卷中运用
由于中考不是全国统考,所以各个地区的考试范围略有不同,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5]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教材、乡土教材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各地在历史中考命题中,将乡土史纳入考试范围的地区逐渐增加,近年来,已有不少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使乡土史的命题方式也趋于了多元化。
陕西省在近年来中考历史题中也发展创新,将陕西地方史有关的知识命入中考历史题中,如:2016年陕西卷中考历史选择题13题,考查的是有关秦朝的知识,因为秦定都在陕西咸阳;2016年陕西卷中考历史问答题19题,考查到了有关唐朝的知识,因为唐朝定都在陕西西安;2017年陕西卷中考历史选择题13题,考查的是有关唐朝的知识,因为唐朝定都在陕西西安;2016年陕西卷中考历史问答题19题,考查到了有关汉长安城与丝绸之路,汉长安城遗址在陕西西安;2016年陕西卷中考历史问答题20题,考查到了西安事变,因为该事变就发生在西安市华清池。所以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日常考试中不仅要考查课本知识,还要适当的引入地方史知识,以充分的准备去应对中考。
如果在我们平时考试中运用咸阳地方史命题,在中国古代史部分,我们可以用到秦咸阳宫遗址和出土文物命战国时的秦国和嬴政建立的秦朝有关的题;运用咸阳原上汉代九座帝陵及陪葬墓的图片和知识命汉朝有关的题;运用咸阳存在唐帝陵和陪葬墓知识以及实物遗存去命唐朝有关的题等等。
2.如何在历史课余活动中运用?
(1)在校内活动中运用
①学生历史社团的运用
通过建立历史类型的社团,将学生中历史爱好者集中起来,以咸阳地方史为主题,可以通过主题讨论、教师讲授、视频观看、学生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利用兴趣的推动,自觉地、开心的、认真的完成对咸阳地方史的学习。
在这一年中,我在学校建立了“秦风汉韵史学社”,组织了一批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利用教师讲授咸阳历史、视频观看直接了解历史、学生提问或建议主题等方式进行了初次实践,通过对学生的反馈调查,学生对此社团的组建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较高。
②校内选修课的开设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在课程管理中,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在课程结构中,要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6]
通过对《纲要》的分析,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结合咸阳地方历史文化,笔者认为我校可以开展校本教材的编写并且开设选修课,根据是实际情况,编写出一本有关“咸阳地方史”的教材,审查无误后,可以针对此教材开设专门的选修课,采取学分制考查,实行方法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修,学生通过对家乡地方历史文化的了解,以来能激发这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喜爱,二来可以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③校园讲座的举办
除过以上两种校内活动外,还可以通过邀请当地博物馆的相关人员、知名专家、优秀教师等给学生已报告讲座的形式进行传授地方历史文化知识。如:在传授咸阳地方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邀请咸阳博物院宣教部的相关人员为学生讲解咸阳文庙、咸阳的一些历史文物等;还可以邀请汉阳陵博物馆、唐乾陵博物馆、唐昭陵博物馆、汉茂陵博物馆等馆内的宣教部或其他专业人员来校为学生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讲解;除此之外,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邀请当地高校的历史专家,如咸阳师范学院历史系的教授进行学术报告讲座;也可以邀请当地民俗文化专家、“非遗”文化专家为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传授等等。
我在课题研究中,邀请了唐乾陵博物馆社教部、咸阳博物院宣教部来校为学生进行了专题知识讲座,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关于唐朝的许多历史,还了解了许多考古知识,并且加深了对武则天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2)在校外实践中运用
①校外游学实践活动
要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仅仅靠拿着教材天天对学生讲是不行的,课本上理论性的东西较多,学生听多了,难免会产生厌恶心理。那么,要激发法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组织校外游学,实地学习、参观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
咸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周围散布着数不胜数的文物古迹遗址,如:咸阳北塬上的汉渭陵、汉康陵等西汉帝陵及陪葬墓,传说的周文王、周武王陵,唐顺陵、兴宁陵,秦咸阳宫遗址,以及咸阳周边县城的唐乾陵、唐昭陵以及三原城隍庙、泾阳崇文塔等一些列文物古迹,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组织师生进行外出游学,用自己的脚步实地踏访咸阳的文物古迹,这样不但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多学科的超越。”校外游学实践正是这句话的准确体现。
②与当地博物馆合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教材开发与管理中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7]所以,在咸阳地方史的运用中,我积极和咸阳博物馆以及唐乾陵博物馆联系,一是邀请他们进校园为学生进行专题知识讲座,二是和咸阳博物馆沟通,预备培养小小讲解员,通过前期的知识培训、礼仪培训,利用节假日可以让学生去咸阳博物馆锻炼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一是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咸阳历史文化,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二是可以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胆识,为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中学生,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地方史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
让学生要喜欢历史课程,首先就得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8]
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大河的支流,学生在最为熟悉的乡土历史人文的熏陶下,容易产生“历史情结”,激发起他们对家乡人文的热爱,领悟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从而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9]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适当的渗透地方历史文化,不仅可以弥补学生学习教材不了解地方历史的缺陷,还可以避免学生学习教材知识的枯燥乏味,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咸阳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合理的将咸阳地方史利用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或课堂外,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充满乐趣。
2.有利于加深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印象
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容易限制学生的学生的思维发展,降低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刻意安排授课的内容和形式,如:带领学生参观各种历史博物馆,让学生亲身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就很容易理解,从而让学生很快就能记住知识,并且印象深刻。[10]
比如,在讲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咸阳作为秦国和秦朝的都城,可以在讲到秦历史的时候,专门组织一节课,把学生带到秦咸阳宫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秦的历史文化,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真实的文物和古遗迹让学生对知识加深了记忆,从而起到了加深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印象的作用。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乡土历史活动课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但弥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语言、教具等虚拟情景的欠缺,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创新的场所,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学科的的社会功能。[11]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春游、清明等组织活动的机会,组织学生去参观家乡的地方历史文化遗迹。一方面,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魄,而且也使他们对乡土历史的调查、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高了自主探究、实践创新的能力。[12]
所以,适当的组织课外游学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发展不是坏事,反而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
要想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学校的历史学习资源非常有限,所以善于利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是很有必要的。新课程改革,首先是围绕着培养“人”的目标确定的,强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的教育。”
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首先得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怀,这就要求必须让学生先了解家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地方历史文化,正式让学生先了解家乡的历史,认识家乡,从而才能产生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一步才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学科是一门主要承载人文教育功能和公民教育功能基础性教育科目,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是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而乡土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于挖掘其情感培养功能。[13]教师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历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是向学生充分渗透爱国主义理论的最生动的教材,完全符合通过历史事实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的中学历史教学目的。
德国著名教育家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14]地方历史文化教学活动使学生走进家乡的历史文化古迹,切身感受家乡的风土民情,了解家乡历史,有助于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杨旭东.近年来地方史研究评述[J].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1期.
[3] 孟思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31页.
[4] 蒲石平.浅议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对乡土资源的利用[J].现代阅读.2012年第6期.109页.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 江洁敏.初中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合[J].新视角.2013年第8期.120页.
[9] 郭建.浅析新课改形势下的乡土历史教学[J].新一代.2012年11月总第447期.91页.
[10] 江洁敏.初中历史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合[J].新视角.2013年第8期.120页.
[11] 孙献民.试论山西乡土资源与历史教学的结合[J].新课程·中学.2012年3月8日.60页.
[12] 郭建.浅析新课改形势下的乡土历史教学[J].新一代.2012年11月总第447期.91页.
[13] 蒲石平.浅议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对乡土资源的利用[J].现代阅读.2012年第6期.109页.
[14] 葛明萌、刁小伟.浅析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1年8月上旬刊.1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