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旧志记载中的“清明节”

清明节里的女人和孩子

清明节这天,女人们过得比较纠结。既要负责哭,还要和儿童一起负责嗨。

山西旧志记载中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荡秋千

先说哭。在山西旧志中,从晋北的乾隆《大同府志》、道光《大同县志》,到晋中的光绪《平遥县志》,再到晋南的民国《翼城县志》,都有“男祭不必哭,女祭哭者极多”“妇女夜哭于门外”的记载。

山西旧志记载中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放风筝

再说嗨。清明节的两个娱乐项目——荡秋千、放纸鸢(风筝),是妇女儿童的专属定制。这在山西旧志中俯拾即是。康熙《临晋县志》载:“树秋千架,妇女竞相推引,嬉笑为乐。”光绪《榆社县志》载:“妇女置秋千相戏,儿童放纸鸢,谓之‘风筝’。”光绪《平定直隶州志》载:“妇女作秋千戏,剪缯成花片,串红花子为饰。”民国《浮山县志》载:“是日,妇女……架秋千为戏,小儿放纸鸢。”光绪《荣河县志》载:“妇女作秋千之戏。”民国《安泽县志》载:“是日,妇女儿童作秋千之戏。”泽州太守朱鹿田甚至赋诗:“摆街女踏秋千镫,上冢人簪杨柳符。”(雍正《泽州府志》)

清明节的忌讳

有的地方忌焚纸钱。雍正《沁源县志》载:“清明节,拜扫墓,挂纸钱于冢上不焚,禁火故也。前后禁火三日,禁甚严。俗传介之推焚身忌辰,不则有雹灾。”乾隆《崞县志》载:“清明,祭扫先茔,墓上添土,或挂纸钱于其上,遵禁火也。”

有的地方忌针线。清明节期间妇女停止针线活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盛行。张籍《吴楚歌词》曰:“庭前春鸟啄林鸣,红夹罗襦缝未成。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同样的记载,也见于山西晋南、晋东南地区的旧志。康熙《解州志》载:“清明……停女红,即有作者,曰能令目盲。”康熙《临晋县志》载:“是日,妇女不作生活,曰‘青盲日’。”光绪《翼城县志》、民国《浮山县志》载:“是日,妇女不理针黹。”这天,妇女不动针线,动了就会目盲,对此连修志者都不信,直陈为“偷闲者之伪说也”。

山西旧志记载中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乐俑

有的地方忌上坟。见于旧志的清明节忌上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清明当天不去坟地。道光《赵城县志》载:“清明不拜墓,俗言乐户以是日祀祖先,故避之。”赵城,今属洪洞县。乐户是中国历史上以音乐歌舞专业活动为业的贱民,乐户制度从北魏一直延续至清代。赵城的百姓不在清明节上坟,不知是怕沾上乐户的晦气,还是怕被误认为乐户。另一种忌上坟是女子不去坟地。光绪《平遥县志》载:清明日,妇女不去坟地,而是“戴红花子结,夜哭于门外”。

华陀也来凑热闹??

在山西临汾地区的乡宁、襄汾等县,还在清明节这天祭祀神医华陀。乾隆《乡宁县志》载:“本日,陀郎庙设醮进香。”民国《乡宁县志》载:“清明日,祀华陀。”

山西旧志记载中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清明节期间的襄汾龙斗峪华神庙

民国《襄陵县志》载:清明日,“男女结伴诣龙斗峪华神庙焚香,至则献一雄鸡,以针刺鸡冠滴血以祀之,亦荐毛血之义也。俗称‘千鸡会’。”襄陵,今属襄汾县。在襄汾县的姑射山中的黄崖村等村庄,至今保持着清明节到山上或者村里的华佗庙祭祀华陀的习俗。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