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旧志记载中的“清明节”

寒食节

山西旧志记载中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寒食节发源于山西,一度盛行于北方。传说是与2600多年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的一个疏忽有关。

山西旧志记载中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割股奉君

重耳年轻时,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在一次饥饿难耐时,随从的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肉汤,才使重耳恢复了精神。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割股奉君”。

山西旧志记载中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介子推与母亲

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晋文公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便携同老母隐居到绵山。重耳遍寻不着,放火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宁死不出。后来在他死去的柳树洞里,发现他留下的劝重耳勤政廉政的一首诗,上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后人感其大义,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禁火一月,只吃冷食,以纪念介子推。

寒食节正是北方一年当中最冷也最难熬的日子。禁火的初衷是要致敬前贤,见贤思齐。但长达一个月不许举火,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康熙《解州志》、康熙《汾阳县志》、乾隆《潞安府志》、嘉庆《长子县志》、光绪《屯留县志》、民国《马邑县志》等志记载:“断火一月,老幼不能堪”,“岁多死者”。东汉时,并州刺史周举移风易俗,将寒食压缩为三天。康熙《汾阳县志》载:“寒食节……禁火三日,谓‘禁烟节’。”三国时候,曹操下令完全禁止寒食。没有了寒食,可以说是抽掉了“致敬介子推”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核,寒食节也就慢慢演变为一个祭祖的日子。

责任编辑: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