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康乾南巡遗迹探访

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扬州天宁寺山门殿后有乾隆《南巡记》碑,1.27×2.63米,长方形,周边有线雕的13条龙纹边框,其落款为乾隆御笔,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完成了六次南巡后,亲自撰文,亲自书翰,加之精美的雕刻,是十分难得的三绝碑,“文革”幸免于难,为扬州文化保留了浓重的一笔。其中最关键的观点是“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他一是从“敬天明理”的高度深刻阐述治水关系民命:“河工关系民命,未深知而谬定之庸碌者,唯遵旨而谬行之,其害可胜言哉,故予之迟之又迟者,以此而深惧予之子孙自以为是,而后之司河者之随声附和,而且牟利其间也。”二是对水治与吏治的关系鞭辟入里:“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在他事则可,在河工则不可,河工而牟利,宣洩必不合宜,修防必不坚固。一有疏虞,民命系焉,此而不慎可乎?然而为君者一二日,万几胥待躬亲,临堪而后剔其弊,日不暇给焉,则乃应于敬天明理,根本处求之思过半矣,予举两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而皆幸以有成者。”三是对几十年大兴河工的情形作了详细总结,主要是四大工程。第一项大工程是定清口水治,加固高堰大堤,基本上保护了淮安、扬州、泰州、盐城、通州等富庶地区免受水淹。第二项大工程是陶庄引河工程,在陶庄开挖一条引河,宽80—90余丈,长1000余丈,深一丈余,以防止黄河河水倒灌清口。引河开成以后,解决了“倒灌之患”。第三项大工程是在浙江老盐仓一带修建鱼鳞石塘,历时三年,花银数百万两,修建好鱼鳞石塘4100余丈。第四项大工程是将原有范公塘一带的土塘,添筑石塘,修了三年多。这对保护沿海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起了重大作用。

扬州南濒大江,居南北运河交会点,水道纵横,一直受水患威胁,平三藩、河工、漕运,是康熙登基后的三件大事,康雍乾三朝多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对黄河和运河的治理。督察河工是康乾南巡重要内容,如开凿皂河、与中河,加固高家堰和淮扬运河的堤防及减水闸坝,开陶庄引河,疏浚运河和归江归海河道。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第一次南巡,在高邮、宝应见民间田卢多在水中,乃登岸步行十余里视察水势,召当地生员耆老详问致灾原因,针对里下河各州县水患严重,制定治河对策,指示治河以疏浚为要,同时在两岸筑堤,约束河水,筑坝闸以阻挡黄、淮水的入侵;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视察里下河以北堤防,至高邮、宝应,亲自乘小舟,测量各处水情,有一细节,他发现高邮以上河水比湖水高4尺8寸,提出“应将高邮以上当湖堤岸,高邮以下河之东堤俱修筑坚固”,其措施明确而具体;四十二年,第四次南巡,于扬州向河道总督张鹏翮指示河工善后方略。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驻跸高良闸,至蒋家坝阅视堤工;二十二年,第二次南巡阅视孙家堰堤工;三十年,第三次南巡阅视高家堰堤工,祭淮神、河神,阅视孙家堰堤工;四十五年,第五次南巡,阅视高家堰堤工。

现存乾隆《即事》诗:

南关五里及车逻,建锸原虞异涨多。

不免下河犹被潦,修防调剂竟如何。

去年数坝未过水,泽国因因幸告丰。

黄夺全淮出清口,却教嫁祸宿灵虹。

这是乾隆在南巡时在高邮微服私访,了解民俗民情,调查水患水利。南关坝、五里坝、车逻闸均在高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高邮又发大水,后经官民协力抗治,水患始除。翌年秋,乾隆南巡,亲往察访,见百姓安居,市井繁荣,欣然命笔:

黄龙晓发近盂城,上岸乘骢按辔行。

綪茂珩沈却虚饰,黔围黎绕验真情。

早知江国民居庶,且当槐街米价平。

历阅党军堤复旧,回思去岁尚惊心。

责任编辑:小志